关于3044com永利集团
ABOUT TIANAN
新闻中心
NEWS
健康关怀
Health care
公告信息
糖尿病百问百答
THE TREASURE HOUSE OF KNOWLEDGE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或内分泌疾病。其内分泌改变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其临床表现有糖耐量低减,高血糖,糖尿和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三多一少)等症状。其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易并发心血管、肾脏、眼部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以致威胁生命。但如能及早治疗,使病情控制,病人寿限可明显延长,而且能从事正常工作。
糖尿病是有遗传的。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人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Ⅰ型相比,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人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60%.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迄今并未完全阐明,但有些致病因素比较肯定。 (1)遗传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统计学的研究,遗传基因已被肯定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调查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家族史,发现在糖尿病人组和非糖病人组中,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的分别为8.33和1.96%;其同胞有糖尿病的分别为5.85和0.62%。White等还对挛生糖尿病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发现单卵挛生者中有75对是幼年型,在53对单卵挛生者中有47对是成年型。说明遗传基因对成年型糖尿病的作用较强,只要有些外界因素影响,如肥胖即可诱发糖尿病;对幼年型则不然,非有较强的外界因素,如病毒感染才能起作用。这也提示,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原因也有不同。 (2)环境因素 诱发成年型糖尿病的因素,有肥胖、应激、感染和妊娠。肥胖被视为成年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据临床分析,超重10%者,糖尿病发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1.5倍;超重20%者为3.2倍,超重25%者为8.3倍。这类病人发病彰多为食欲亢进,身体肥胖,血糖经常处于高水平状态,致使胰岛素分泌增多而失代偿。或由于肥胖者周围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减少,致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必须分泌多量胰岛素才能满足需要。其结果是使胰岛β细胞陷于应激状态,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衰竭,分泌相对减少,终于引起糖尿病。因此,对肥胖者加强饮食控制,降低体重是防治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肥胖,特别是“苹果形肥胖”是人体健康的大敌,所以减肥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减肥前,首先要计算自己是不是超重或者肥胖,记录并保存一个基本材料。减肥的主要手段不外乎是控制热量和加强体育锻炼。有的人对减肥失去信心,他们自认为“天生就是胖命,喝凉水都长肉”,这种说法是不够客观的,也是不利于减肥的。按照物质不灭的规律,体重增加(水肿的情况不算在内)的唯一原因是热量的摄入超过热量的消耗;减肥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到“入不敷出”,只要每天摄入量低于消耗量,体重自然就会下降。还有的人迷信减肥食品或者酚氟拉明等减肥药物,误认为只要使用减肥食品或药品,就不需要饮食控制和加强锻炼了,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多种减肥食物和药物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最有效的、最天然的,也就是最好的减肥方法,并且还控制了热量和体育锻炼,减肥食品和药品应被看作辅助治疗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少人来说,体育锻炼在减肥过程中的意义更大,效果更好。如果现在每天吃得已经很少,总热量控制已十分严格,那唯一的方法应该是加强体育锻炼。
糖尿病人需要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发生联系。其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糖尿病病人的家属。所以糖尿病病人的家属对其病情的控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家属必须要理解和关心糖尿病病人,而不要应怕脏、怕麻烦而嫌弃他们。要为糖尿病病人提供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要认识到控制好糖尿病人的病情,避免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是糖尿病人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所在,自觉鼓励和帮助病人搞好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督促他们按时服药,并做好糖尿病的监测,使他们的病情得到最为满意的控制。第三,糖尿病病人的家属要不断学习糖尿病的防治方法,丰富有关糖尿病,特别是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的经验,以便及时发现危险病情,并给予必要的处理。
老年糖尿病应注意:(1)需要反复、耐心地宣讲糖尿病知识: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部分老年病人知识水平比较低,这就给一部分老年糖尿病病友掌握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带来困难,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家属和医生应该怀有更多的爱心,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讲,而不能嫌他们絮叨,罗嗦;(2)更提倡平衡饮食及少量多餐的原则,即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又防治营养不良。(3)适当锻炼:要选择适合于老年人身体特点的方式和总量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以降低血糖、保持体重、增强体质;(4)药物治疗要适度:要防止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对身体的影响,但是特别小心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危害;(5)多查血糖,注意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老年人有时肾糖阈增高,尿糖偏低,不能反映血糖水平,所以定期检查血糖是必要的。另外,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机会比年轻人多,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3044com永利集团 公安备案号:52011202003151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427号-1《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黔)-非经营性-2019-0010 免责声明 Powered by Yongsy